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,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
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,决定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的水平。为适应新时代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,我校自2015年启动导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,经过七年的实践与完善,取得了以改革创新激活力、系统培训提能力、营造环境聚合力为代表的标志性成果。
近日,辽宁省教育厅、《辽宁日报》以《大连理工大学:研究生导师竞聘上岗》为题对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改革与实践进行报道。
改革创新激活力
强化岗位,弱化身份,实现导师评聘完全分离
通过实施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动态审核、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等,实现导师评聘的完全分离。博导遴选未通过率由2018年的33%上升至2021年的47%;博导招生资格审核未通过率由2018年的3%上升至2021年的11%。上岗的压力从制度上打破了导师“终身制”,激发了导师队伍的活力。
导师招生资格审核未通过率
导师遴选评审未通过率
打破论资排辈观念,将遴选资格与申请人职称脱钩,使得一批学术思维活跃、业务能力强、综合素质高的年轻副教授成为博导队伍的有生力量。截至2021年12月31日,学校共有博导1088名,其中45岁及以下中青年博导467名,占42%;45岁及以下中青年博导中的副教授234名,占50%。
推进导师评聘学术权力下放的管理重心下移改革
将导师评聘学术权力完全下放至学院,变“导师每五年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导师资格审核”为“导师每年参加基层组织的招生资格审核”,变“基层评审推荐、学校组织评审”为“基层组织评审、学校报备”,建立以学科绩效、科研绩效、培养质量为目标牵引的招生指标分配体系,注重导师工作实绩和育人质量。此举充分调动了基层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和工作活力,同时又将招生指标与导师体量完全脱钩,形成权力制约,避免失衡。
构建导师职责负面清单,完善导师岗位退出机制
学校从三个方面完善导师岗位退出机制:依据《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》处理导师师德失范行为;学校与学院制定导师职责负面清单,对未能履行职责的导师,学术水平及学术活跃度考核不达标的导师,实行限招、停招直至取消导师资格的处理;严格控制导师在籍学生总数,博导的在籍博士生限15人,新增博导首次招生限招博士生1名,确保导师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提供指导。
创新引进人才导师评聘流程,服务人才兴校战略
为推动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,助力引进人才尽早组建起博士生/硕士生研究队伍,研究生院与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动创新,将引进人才导师评聘与引进人才评审同步开展,并实现二表合一。此举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服务效能,提升了引进人才“使用效率”,为人才兴校战略提供支持。
系统培训提能力
建立学校主导、学院主责、全员参与的导师培训机制
在原导师沙龙等培训基础上,建立学校主导、学院主责、全员参与的研究生导师培训机制,出台《研究生导师培训管理办法》,规范学院主责在岗导师培训、学校主导新增导师培训,实现导师培训的校院两级互动和导师培训全覆盖。
从制度层面,将导师参加培训作为导师获得招生资格的前置条件。通过培训进一步加强导师师德师风建设,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及指导能力,以更好地担负起研究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。
编辑、审核:大可
版权声明:本文综合自“大连理工大学”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,如涉及侵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(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)